饮食运动与高血压|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三病区科普

  • 2019-07-01
  • |
  • 来源:河南公共频道健康同行
  • 浏览次数:6626次

饮食是能量摄入,运动是能量消耗,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才可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治疗糖尿病过程当中,饮食运动都是基础,仅仅靠药物来控制血糖是不可能的,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进行运动与饮食呢?

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病情较轻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不用降糖药,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就能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但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一般说来,有下列情况者不宜进行运动:

1.有急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

2.伴有严重糖尿病肾、足及眼底病变;

3.有严重神经病变;

4.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5.血压控制不佳者;

6.血糖波动较大者。


运动治疗的目的是与饮食、降糖药相互配合,控制好血糖水平。那么,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 运动前后监测血糖;

2. 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块;

3. 餐后1小时方可进行运动;

4. 注意糖尿病性坏疽部位,避免运动外伤和感染。

运动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坚持并规律有效的运动能够对您一生的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防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科学饮食可以协助血糖维持在理想水平,控制血脂、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还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维持合理体重。

糖尿病饮食有三大原则:

        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平衡膳食,饮食多样化。

具体如何做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身体需求量,先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达标。

计算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理想的体重应维持在标准体重 ± 10%

<标准体重20%属于消瘦

>标准体重20%属于肥胖 

糖尿病患者一天的营养摄入中,碳水化合物应占55~60%,脂肪应少于30%,蛋白质占15~25%。三大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食,按来源可分为谷类如大米、面粉、小米、高粱、燕麦等占70%;水果类如苹果、梨、桃等;另外还有部分蔬菜也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患者同样应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吃盐不要超过6g,同时尽量采用炖、煮、蒸、馏、焖、拌的烹调方法。坚持做到“油盐少放点,口味清淡点”,还要做到戒烟限酒。

小技巧:怎么做到不饥肠辘辘?

1.定时定量进餐,放慢吃饭速度,每口饭菜多嚼慢咽。 

2.讲究吃饭顺序:先喝清汤,再吃蔬菜,少食多餐,分餐解饿。

加餐时间可安排为:
      上午9 ~ 10 时、 下午3 ~ 4 时、晚上睡前1小时。

加餐的食物选择:
方法一:由正餐中匀出半两主食作为加餐食品
方法二:选用黄瓜或西红柿低糖蔬菜

掌握一些基础的饮食知识,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再加上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值达标的效果观察,餐后2小时的血糖是检验能吃什么,吃多少的标准;在反复摸索调整中,相信糖尿病患者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个体化饮食方案。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享受美食。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性疾病,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和糖尿病一样,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有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大都需要终身治疗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病因明确,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络细胞瘤、肾血管性高血压等,通过治疗可痊愈。除去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应该到内分泌科就诊。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症状或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眼花、食欲不振、耳鸣、失眠等。症状与血压水平可不一致,所以说高血压没有症状,不代表没危害,它会慢慢破坏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堪称健康“隐形杀手”

易患高血压人群

1、遗传家族史;在高血压家族中,亲生子女易患高血压。

2、高龄;随着年龄越大,高血压的患病率越高。

3、饮食不合理;过量饮食、高热量摄入、高盐饮食者,均可诱发高血压。

4、肥胖;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总体重,还与脂肪的分布有关,在大腹便便的中心型肥胖者中,好发高血压的风险更高。

5、糖尿病患者好发高血压是非糖尿病的1.7倍,80%的高血压病人伴有胰岛素抵抗,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发。

6,运动少,吸烟,长期过量饮酒者。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并需持之以恒,使血压尽可能降至正常范围。药物治疗在目前仍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有效手段,降压药有很多种,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

一般来讲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尽量控制在130/80mmHg,根据病情及年龄因素因人而异,血压指标可适当调整,由主治医生来决策。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