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立夏刚过,河南省肿瘤医院内比肩叠踵。
手术室的走廊上贴着张一人多高的手术安排表,上面是第二天要进行的205台手术。“全身麻醉”是单子上的高频词,贯穿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众多科室,不时有身穿绿色手术衣的医生前往查看,明天又将是一天满档的工作。 卢锡华,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1986年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80年代末,麻醉医生短缺,他从临床转入麻醉科,先后赴德国、美国交流学习,主要研究肿瘤麻醉,老年及复杂危重患者的临床麻醉,对心肺复苏和脏器保护有很深的造诣,有扎实的麻醉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据卢锡华主任介绍,河南省肿瘤医院共27个手术间,麻醉科承担全院外科的各类肿瘤手术麻醉、麻醉后苏醒、术后镇痛,病区困难中心静脉置管及手术室外的各类麻醉(如介入科射频治疗、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等)。
在外人看来,麻醉医生在手术时只是负责对患者的麻醉,殊不知麻醉医生们同时还承担着全院各临床科室的急救、复苏与危重症患者的急会诊和处理工作。当然,要处理复杂突发事件的患者,就需要麻醉医生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与深厚的临床经验,所以优秀的麻醉医生要集全科医学知识于一体,是整合医学的资深实践者,具备突发状况的判断力与快速反应的处理能力。 心肺复苏是麻醉医生掌握的首个临床技能,他们第一时间出现在急救现场,为命悬一线的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助呼吸、保循环、抗休克....他们竭尽全力,同各科室医生一道,并承担着急救的指挥工作,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当一个个脆弱的生命因自己的参与而起死回生时,是麻醉医生感到最有价值、最为欣慰的时候......
在中国,麻醉医生相对缺乏,河南省肿瘤医院也不例外。目前,该院麻醉科日均手术量约100-110台,无痛胃肠镜检查日均60-80台,每位麻醉医生日均3-4台手术,大手术2-3台,小手术4-8台,最长工作时间24小时,遇到复杂、紧急的手术亦有通宵达旦的日子。随着国家老龄化的到来,老年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医院手术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卢锡华主任感觉他们身上的担子很重很重。辛苦劳累不必说,但既然选择了做麻醉科医生,就注定了忙碌,注定了辛苦与劳累。
作为医生,救助生命高于一切,卢锡华主任带领麻醉团队,出现在医院每一个手术间里,镇痛、镇静、肌松,为外科医生提供有利手术条件,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保证患者稳定的生命体征,随时解除患者术中出现的一切紧急情况。
细节决定成败。认真,细致、全心全意地对待每一例麻醉工作。近三年来,在卢锡华主任的带领下,河南省肿瘤医院没有一例手术因麻醉问题导致的事故发生,坚守岗位,他们辛苦并快乐着着!
对于一般的手术患者,手术什么时间进行由外科医生来决定,而对于复杂的病人,能否进行手术,何时开始手术,能否实施麻醉,却需要麻醉医生对病人综合评估后方可确定。因为一场手术就像一趟航班,麻醉入睡和麻醉苏醒就像飞机的起飞与降落,危险系数非常大,即使出现一点很小的偏差,也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79岁的袁先生在月初体检时发现肝占位,考虑肝癌可能性大,转入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准备接受手术治疗。他因烧伤导致颌面部畸形,张口困难,是一位困难气道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是生命维持的前提,手术时能否顺利插管,第一时间建立人工气道,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氧供,将直接关系老人的生命安全。 全麻给药后,患者自主呼吸停止,麻醉医生必须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人工供氧,以保证肺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正常交换。若通气困难,无法有效供氧,3分钟,医生将眼睁睁看着患者心跳停止或脑死亡。
特殊复杂病患是考验科室麻醉水平的试金石。与综合医院不同,这里收治的大多是肿瘤、癌症患者,制定麻醉方案时,卢锡华团队还要保证患者所有重要的脏器功能不受损伤或少受损伤,最大程度的降低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患者因术后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可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为提高远期生命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手术台上瞬息万变,百密一疏便覆水难收。老年人脏器功能储备相比中青年较弱,大多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手术并发症几率增高,麻醉风险增大,卢锡华主任会在术前做足准备,如何诱导、怎样监测、如何维持,避免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做好术中紧急意外状况的应对。 只要手术有意义,难度再大,我们也会想尽办法调整患者状态、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为手术提供条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过各项检查结果和术前访视,通过联合会诊反复评估,在制定患者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和应急预案后,卢锡华主任亲自为老人进行气管插管,看似轻松自然,实则是医术高超、技术娴熟的体现。
河南,食管癌高发大省。卢锡华主任还经历了这样一次高难度麻醉手术。有一位早期食管癌患者来医院做手术,因患者长期在煤矿工作,患有矽肺性肺纤维化,肺功能极差,这对麻醉医生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和挑战。此类患者麻醉后气管导管很可能难以及时拔除,就会增加术后肺部感染可能,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患者的生命安危是医者的至高追求,如何能顺利的对患者安全麻醉,这的确是个难题。卢锡华团队术前经再三商讨和论证,准备了近三周的时间才最终制定麻醉措施。通过调整患者肺功能,采取神经阻滞加喉罩置入等多平台联合应用的麻醉方案,使患者气道损伤减至最小,术中使用快进快出的麻醉药,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安全平稳。前期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那就是患者被安全推出手术室,转危为安,最终顺利出院。 “手术结束病人能醒,术后病人恢复得好,笑眯眯对我说睡了一觉、真舒服。”卢锡华主任说,“这时,职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心情最好。”
作为科主任,卢锡华主任确实非常的忙,有时,医院手术量达200台以上,每一台手术都要有麻醉医生的参与。手术当天,卢锡华主任的麻醉团队要率先进入手术间,检查麻醉机、监护仪的工作状态,确认手术病人无误。
面罩供氧,静脉注射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肌松药,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在前期工作都精准完成后,外科医生才能开始手术。
术中,麻醉医生除了保证麻醉维持,还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电解质、液体等各项数据,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适时调整合理的血压、心率水平,控制呼吸与肌肉松弛度,为外科的各种操作创造条件。同时,他们还要维持患者日常体温水平,帮助患者术后尽快苏醒,达到术前生理状态。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此时,患者的生命状态反映在每一项跳动的数据中,每一秒、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突发事件的前奏。数值的跳动牵动着麻醉医生的心跳,也是患者生命的时钟和抢救时机的警铃。
手术结束,外科医生退场,但麻醉医生的精神不敢松懈。此时最易出现麻醉并发症,比如血压高、心率快、拔除气管插管后喉痉挛、麻药代谢不完全、呼吸抑制等。使患者苏醒并快速恢复至术前状态是一个集智慧、经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在麻醉恢复室,专业的麻醉护士会全程监护直至患者恢复意识、自主呼吸。
术后,卢锡华团队会对病人进行术后随访,跟踪有无出现恶心、呕吐等麻醉并发症,了解疼痛程度及镇痛泵的使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卢锡华主任曾因颈椎椎管狭窄做过手术,既是麻醉医生又是手术经历者的他,与患者及其家属友好沟通,从自身感受出发,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谈病症发病基础,聊术前准备工作,讲术中管理办法,提醒术后注意事项,分析麻醉与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语言是打破隔阂的坚冰,微笑是化解恐惧的良药。卢锡华主任和蔼和亲,总能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把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的办法讲清楚,无形中缓解了患者的心理恐惧,增强了手术信心。
卢锡华主任把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看的极为重要,同时也要求科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能够换位思考,避免或减少因麻醉出现的任何问题。同时,他也希望患者及家属能够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相信医生,遵从医嘱,共抗顽疾。
2014年起,在卢锡华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团队互帮互助,大步向前。手术麻醉历数、相关医疗控制、科研教学水平稳居河南省肿瘤麻醉水平首位,综合麻醉水平全省前三。2018年,科研手术量与教学水平挺进全国前八。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也设在此。
随着“围术期医学”理念的深入,麻醉科正逐步转型为外科平台,成为集麻醉门诊、日间手术、择期手术、麻醉恢复、护理、科研等核心要素为一体的新型科室。
从1984年初建科到河南省重点学科,从麻醉科到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科室现有专家团队70余人。目前,正开展围术期的脏器保护、疼痛药物机制、临床药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获有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4项,河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在研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共建1项,科技厅项目3项,省卫计委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在麻醉和外科的相互推动与促进下,医疗技术螺旋式呈上升式发展,以前不能做的老年肿瘤手术现在手术成功率非常高。省肿瘤麻醉科在2016年启动麻醉安全计划,即到2010年,五年内麻醉相关的死亡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20万分之一左右。截止2018年底,团队年均开展3-4万例麻醉,麻醉的相关死亡率为零。
作为科室的管理者,卢锡华主任与国家团队的临床、科研、教学水平做对比,“找差距,找不足”。通过可视化技术、精细化技术、精准麻醉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完成高质量的临床麻醉,追赶麻醉方面领域的先进团队。
科研创新,永不止步。在患者术后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卢锡华主任一直为此而努力。他们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覆盖率已达到手术的60%。因个体差异或手术程度出现的中重度疼痛率占到2%,较其它医院发布的20~30%相比,大幅下降。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约降50%。
2015年,省肿瘤麻醉科成为郑州大学硕士学位教学单位,次年正式招生;2018年,规培基地首届招生;2019年,国家级规培基地的申请已报到国家卫健委。每年一个目标,一步一个台阶,春秋不负耕耘路,卢锡华主任和他的团队收获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外科医生的认可、医院的认可及省内麻醉同道的认可。
卢锡华主任希望能更全身心的投入,做好众多科室的枢纽,获得团队的认可与兄弟科室的支持,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全流程的诊疗服务。 目前,中国注册麻醉医师8.5万,缺口不少于30万。河南是人口大省,麻醉医学、临床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后备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培养成一个好的麻醉医生,需要学生的付出,更需要老师的汗水浇灌。 卢锡华主任为科室团队提供在职、脱产的学习平台,鼓励读博。从2014年开始,每年保证1人到国外进修学习,今年申请到的5451工程团队,也将安排3-4名科室人员到美国研修三年。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人才,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快人才储备。 卢锡华主任认为每天的临床工作因为病人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麻醉医生做为管理患者生命机能调控的专业医师,需要通过每天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进行反复总结,并且与同行分享经验,同患者交流病情,使临床经验和理论水平获得综合提高,帮助患者无痛、舒适的度过围术期,快速康复。 为爱坚守 为生命护航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医生的工作像护理、像工程师、像护工,患者甚至到出院也分不清他们与外科医生的区别。没有鲜花和掌声,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默默付出,因为选择无关名利,只为生命续航,哪怕再苦再累...... 他们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准的夜以继日连轴运转,意味着能多一位患者被尽早安排手术,尽早祛除病痛的折磨,重返健康。 在这个高频率、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下,他们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用加倍的努力和无悔青春谱写着属于麻醉医生的时代赞歌,践行着麻醉医生救死扶伤、生命相托的铮铮誓言......
他们随时待命,哪里有手术,哪里要插管,哪里需急救,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热爱于心,必砥砺前行。 生死瞬间,深藏功名。 栏目组结束了一天的采访,离开时已近晚上7点,在麻醉医生办公室,有人刚刚结束了连续9个小时的工作;有人在等晚上10点开始的手术;手术室里依旧忙碌,不断有病人被推进送出... 忠于职守,何惧苦累。无数个不眠夜,麻醉医生、麻醉护士、外科医生并肩作战,在竭尽全力挽救生命之路上永不止步。 卢锡华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现任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肿瘤麻醉学组委员 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麻醉分会委员 《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 审稿专家 河南省农工民主党监督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理事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副会长兼麻醉质控学组副组长 河南省卫计委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药事委员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麻醉与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 发表SCI及中华核心期刊文章五十余篇,获卫计委医学科技成果奖五项。主持并参与省科技厅、教育厅、卫计委科研项目、省部共建项目等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