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ICU主任周东民

  • 2019-05-28
  • |
  • 来源:河南公共频道健康同行
  • 浏览次数:11057次

2019年5月7日清晨,我们摄制组走进河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区,走近这个科室的领军人物周东民主任,走近这群带着患者家属的重托、在生死边沿勇担重任的拯救者,走近那些事关生死的人间事,那些人性光辉照耀下的重生者。

河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东民,是一位有着十多年ICU工作经历的重症医学专家,年富力强,成熟干练,骨子里透着一份儒雅和稳健,给人一种生死可托的信任感。

他1997年毕业于江苏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当年春节,他在南京铁道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实习,一天凌晨五点多,突然接诊一位被爷爷奶奶送来的少女,因煤气中毒呼吸已经停止;周东民配合值班医生进行了长时间的抢救,但是,由于中毒太深,那女孩再也没有醒来。当周东民把抢救结果告诉女孩的爷爷奶奶时,两位老人悲痛欲绝,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再救救他的孙女,但是,虽然他们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是无力回天,一名花季少女就这样凋零在他的面前。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着初入医道的周东民,他总在想,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在随后的医疗生涯中,周东民作为麻醉师,每天在手术室里经历着与死神搏斗的日日夜夜;对肿瘤急危重症患者实施麻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疾病,要提前干预,量身定制麻醉方案和抢救措施,这些经验的积累成为他成长历程中的丰富经验,他也成为各科室主任最信任、最倚重的合作伙伴,遇到急危重症的患者,都会和他一起会诊,一起研究抢救措施。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把重症医学推到了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沿,引发对重症医学的重新定位和强烈需求;已经在麻醉专业工作六年,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积累很多临床经验的周东民,成为院领导遴选重症医学科主力技术力量的首选。2005年初,时任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的花亚伟教授,郑重的问周东民:“敢不敢担起重症医学科这副担子?”已经有着丰富技术积累的周东民,面对院领导的期待和重托,义无反顾的答应了。他唯一的要求,是系统全面的接受重症医学的学习,为即将承担的重任积蓄更加专业坚实的技术力量。

2006年,他如愿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师从刘大为教授,进修重症医学。在协和医院期间,他不但从技术上得到了更加系统、全面、规范、严格的培训。刘大为教授对重症医学的学术造诣、人文精神、生命哲学、执着理念,都成为周东民多年来履职ICU的技术支持和行为原则,也成为他这个团队的共同特质和团队精神。

十多年殚精竭虑,十多年深情守候,河南省肿瘤医院ICU团队成长为年收治各类肿瘤合并急危重症患者近3000例、坚守生命防线的生命卫士,也是省内医界公认技术水平最高、最有奉献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医界劲旅。周东民主任也以卓越的医疗成就,成长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协会理事,河南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河南省呼吸病学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肺康复分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麻醉与镇痛分会委员。

多年来,周东民始终记着刘大为教授的一句话“ICU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挑战性,每一位病人都是站在生死边缘,站在交界线上,而只要你努力了,执着了,你就有可能把他拉回来……”这句话成为他工作的动力和准则,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全力以赴、不遗余力的工作热情和态度,挽救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2009年,一位洛阳栾川的十一岁男孩因为感染重症脑型流感,被送入河南省肿瘤医院ICU抢救,随后意识丧失,瞳孔放大,极度危重;孩子的家长认为已经不行了,要将孩子接走;如果出了ICU,一条鲜活的生命将随即逝去;周东民主任又对孩子进行了查体和会诊,认为虽然危重,还是要拼搏一下,他就力劝孩子的父母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也许还有生机!

一天,两天,三天,周东民主任守护在孩子的身边,把最专业的治疗和最真挚的感情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十四天后,奇迹发生了,孩子神奇般的苏醒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年孩子的父母都会带孩子回到ICU,来看看这个重生之地,来看看堪称再生父母的周东民。

作为肿瘤专科医院,多数肿瘤重症患者往往会由于肿瘤侵袭、手术创伤、放化疗毒副作用等原因,带有长期存在或渐进发展的免疫缺陷和代谢异常,极易导致营养消耗、局部或全身感染、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因此,这部分患者需要严密监测或需要短期各种器官生命支持,就特别需要重症医学参与到肿瘤治疗的方案制定和全程管理中,帮助患者平稳顺利的渡过治疗难关。

作为这支团队的领军人物,周东民用自己严谨求实、决不放弃的工作作风和追求卓越、多能善学的技术特点影响着这支团队。在临床中,对于心脏功能不好、需要手术的患者,他会同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的专家提前给患者植入起搏器,预防患者在手术中出现心脏骤停;每次心内科的专家为患者植入起搏器时,他都会在旁认真观摩,强记于心。后来,他能够熟练的掌握这项技术,并把此技术交给ICU的所有年轻医生;

近几年来,他先后将血液净化技术、起搏器植入、俯卧位通气、高流量氧疗等多项技术引进到ICU临床中,成为抢救适应症患者的利器,填补多项院内技术空白。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内科基础疾病的高龄肿瘤患者和带瘤生存患者不断增多。这些患者由于体质虚弱或伴有其它疾病,自身身体条件难以维持常规的抗肿瘤治疗,也需要重症医学及时给予全方位支持。ICU的每一项治疗都要求尽可能精准,在周东民看来,重症的治疗绝对不是方法或技术的简单叠加,也绝不是在一个重症患者身上应用的监测、治疗方法越多越好。

他常常告诫团队中的医生们,要辩证地看待患者的临床症状,“站在过程的角度看疾病,就能为病人赢得治疗机会;站在全身的角度看脏器之间的关系,就能将多科存在的不同意见有机地协调起来;在众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就能赢得治疗成功。”这种正确思路,成为团队救治危重病人的指南,在听取各个科室专家意见的同时,做出抓住要害的正确选择,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感染、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和严重创伤等大量、多种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屡创奇迹。


在周东民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他们秉承了严谨务实、精准高效、精诚合作、经验共享、全力以赴、决不放弃的作风,不仅对本学科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均有建树,并且学习汲取着其它领域的知识,在守卫生命的阵地上成长为击败死神的全能战士。


有人说,爱他,就把他送进ICU,因为那里是天堂;恨他,就把他送进ICU,因为那里是地狱!

在ICU这个离死亡最近,离重生也最近的地方,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最富人情味的人间话剧,这里也是考验医生综合素质和人性品德的战场。ICU是医院里承受压力最大的科室,周东民最忙的时候,一周的工作时间超过100个小时,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多天不回家都是常事。


鹤壁市白血病患者白先生,全身多器官出血,被送进ICU。周东民对其采取强大呼吸机治疗,及时输送血制品,加强营养。经过十天抢救,白先生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

食管癌患者余某,曾于2010年手术,术后癌细胞往肠胃间转移,多次进行化疗,肺部感染,病情进一步恶化,被送进河南省肿瘤医院ICU。“当时病人意识昏迷,呼吸急促,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周东民迅速采取呼吸支持、药物治疗,控制了余某肺部炎症,使其体内环境稳定。经过11天的治疗,余某明显好转,去掉身上各个插管,转入普通病房。

像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对于周东民和他的团队来说,每一天都是抢夺生命的生死较量,每一天都是灵魂与肉体的涅槃,每一天都是理性与人性的重生。

但是,生命有诞生,就会有逝去,自然规律不是任何能力能够抗拒的。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效的,也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可以挽留的;当努力到无能为力,周东民也有无助的虚脱感,有时也会自问,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不,他已经竭尽全力!

当生命走到尽头,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亲人,也没有医生愿意放弃病人,但ICU不是万能的。

多年的ICU工作经历,使他对ICU的工作性质有更深的理解。他认为,ICU,就是“爱你呦!”的谐音。爱一个人,不仅要让他活的舒服,还要让他走的尊严。对于用医疗手段已经无法挽救的亲人,给他最大的爱就是遵从自然规律,让他尊严从容的走完人生的历程。

周东民一直不能忘记十几年前老同事的一个眼神。身为肿瘤专家的同事因癌症晚期到了生命最后时刻,家人要求继续抢救,不能说话的同事看了他一眼。周东民明白,那是希望他不要继续。“作为医生,他肯定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插管只能徒增苦痛。”

在周东民看来,抢救的意义就是在敬畏生命的同时,还要尊重生命的尊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去选择无意义的治疗,为患者徒增痛苦。

在ICU里,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周东民说:“有些患者家属,在亲人将去世时,要求医生多次抢救,这其实是过度治疗,过度干预影响了生命的正常进程。”亲人的不理智,让病人承受更多的痛苦。

周东民和他的团队,尝试用最人性的关爱,送患者最后一程,给患者以临终关怀,给家属以安慰。

一位四十二岁的男性患者,患病多年,全家人不离不弃,在生命的尽头,已经无法说话;在周东民和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用纸和笔,向家属一一道别,为妻子写下:“永远爱你,后事简单,好重,这次真的不行了!”的遗言,无憾而去。

这是病痛的解脱,这是灵魂的重生,这是向生命致敬!患者家属对周东民的关怀感恩不尽,定期会到ICU,要求去看看患者曾经躺过的那张床,寄托哀思。

周东民和他的团队,尝试用最人性的关爱,送患者最后一程,给患者以临终关怀,给家属以安慰。

一位四十二岁的男性患者,患病多年,全家人不离不弃,在生命的尽头,已经无法说话;在周东民和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用纸和笔,向家属一一道别,为妻子写下:“永远爱你,后事简单,好重,这次真的不行了!”的遗言,无憾而去。

这是病痛的解脱,这是灵魂的重生,这是向生命致敬!患者家属对周东民的关怀感恩不尽,定期会到ICU,要求去看看患者曾经躺过的那张床,寄托哀思。

他们在这个最能体现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性温暖的地方,用博大仁慈的爱,诠释着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本真。


周东民和他的团队,在拯救生命的最后防线上,长年累月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拼搏;他的卓越技术和艰苦努力,赢得同行们的普遍尊敬。

2018年12月15日,在河南省抗癌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周东民当选首任主委。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河南省肿瘤重症医学将会迎来技术的快速飞升,为疑难危重症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保障。

“总是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总是让命运穿过激流,每一次把希望还给大地,每一次把苦涩埋在心头…”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ICU,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用最精湛的医术,坚守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用最博大的爱心,播撒着人性的光辉;周东民和他的同事们有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默契,就是在和患者告别时,从不说再见,不希望在ICU再见到患者,希望所有走出ICU的患者都健健康康,快快快乐!这是他们最深沉的祝福,最深沉的爱!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