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您在 我便心安 | 郑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小军

  • 2019-02-13
  • |
  • 来源:河南公共频道健康同行
  • 浏览次数:12417次

重症医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被称为生命之门,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收治的都是危重病患。这里离死亡很近,也离重生很近。一门内外,生死之间。门外是忧心如焚的家属,门内是与死神殊死搏斗的医护团队和患者。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在这个离死亡最近的科室里,他带领着重症医疗团队,日夜坚守,与死神赛跑,不负生命重托,点燃危重患者重生的希望。
他就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小军。

刘小军从小生活在农村,看到家乡缺医少药的境况,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得了肿瘤后疼痛难忍,一心想解除亲人的病痛,年少时便萌生了从医的念头,就报考了医学院校,1990年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对于刘小军来说,能够留在郑州工作,是他的愿望,可限于当时条件的不允许,这成了他心底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也许我这辈子只能在我的故乡焦作工作了”。

640_007.jpg

但是,命运就是这么喜欢眷顾刘小军。十九年后,2009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电话,唤醒了刘小军沉睡已久的梦。他的同事,郑大二附院的泌尿外科主任李士星告诉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招聘科主任,“如果我抓不住这次机会,我的人生将会遗憾”,在9月8号,刘小军独自一人来到了郑大二附院,参加竞聘。在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他有幸成为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主任。
640_015.jpg

2009年9月9号,这对于刘小军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当他来到科室后,落后的设备、人才的缺少、病人的稀缺等等,一切问题全都抛给了这位刚来的主任,“怎么办,如果就此退缩,可能我的梦永远不会实现,只能迎头而上”。刘小军用六年的时间,跑遍了全省108个县,跟大家交流,打开科室艰难的局面。
640_011.jpg

我们面前没有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这是刘小军一直坚持的信念,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搭建平台,勇担重任,带领着他的团队,“他的热情和激情,也在为我们年轻医生铺平着道路,让我们站在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他的言行就是一面镜子,他对生命的敬畏,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对患者的那份爱,时刻感染着ICU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为了守卫生命,他们虽累犹荣!


敢于担当 勇于创新


他的眼界很广,他一直在探索新的技术。”2012年在刘小军主任的探索下,率先在河南省重症领域开展ECMO技术。当时这项技术在河南还是空白,技术人才缺乏,引进来容易,怎样更好的应用临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上ECMO比登天还难”。这是刘小军主任最大的感受,选择了这条路,就是选择了痛苦、煎熬,为了能够让这项技术更好的开展,每当有患者需要上ECMO的时候,刘小军主任都是没日没夜足不出科的守护在患者身旁。曾经有一位重症患者上了17天ECMO,他在患者床前整整守护17天,他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直到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640_012.jpg

正是靠着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坚持,刘小军主任用了7年的时间把以ECMO技术为代表的高精尖抢救技术,做到了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疗效已被广泛认可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升了重症救治的能力和水平,于2017年年底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成为河南省重症医学领域唯一入选的学科,推动河南省危重症抢救及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640_013.jpg

640_017.jpg

刘小军主任的脚步就是这样在不停歇的探索着,他现在又在尝试在ECMO支持下低温脑保护技术的开展,这对于重症患者来说,不仅能够拯救他们的生命,还能更好的保护他们的大脑,不至于造成脑损伤。“不管是三年还是五年,甚至十年,我一定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尊重规律 科学施救

刘小军及医护团队日夜坚守去治疗、看护着最危重、最复杂的病人,用一双妙手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刘小军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新的理念:等待和顺势。作为重症医学的医生,并不是为病人做越多越好,试图去改变病人的状态,做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如刘小军所说,治疗过程如同拉车爬坡,医生既不是帮病人推车,也不是帮忙拉车,而是帮助清除路上障碍,把绊脚的石头踢开。帮着推车或拉车,车有可能会掉到山沟里面去,不利于病人的恢复。面对危重病人的时候,首先要让病人稳定下来等待脏器功能的恢复。按照疾病发展规律,顺势控制病情,发挥所长尽力挽救每个危重患者的生命。
640_008.jpg敬畏生命 决不放弃

刘小军常说“我们医护人员多努力一点,患者活下去的机会就多一点。”一个患有先天性幽门闭锁的新生儿做了手术,孩子只有两公斤,就像小猫一样大,送到重症医学科,孩子心跳已经停了十几次,一晚也抢救了十几次。而对于守在ICU的外面的家属来说,更是煎熬无比,因为每次心跳停,就要跟病人家属沟通,一晚沟通十多次,他们的心也渐渐麻木了,他们多想孩子能够活过来,可是他们不忍心看孩子的最后一面,就跟ICU的保洁阿姨讲这孩子如果不行了,就帮处理掉。这句话是多么的艰难,他们也不想放弃,但残酷的现实压的他们透不过气来。家属走了,脚步是那么的沉重,心情是那么的沮丧,孩子是他们身上的肉,谁又不心疼呢?
640_016.jpg

永不放弃,是刘小军主任及其团队坚持的信念,经过重症医学科团队一晚上的努力,孩子活了,而且还活的很好。刘小军主任就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的父母找了回来。当家属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内心的压抑此刻全都爆发了出来,“不管何时,不管孩子怎样,我们永远都不会在放弃”。孩子的父亲为了感谢刘小军及其团队,决定把孩子姓名改了,随了刘小军的姓,取名刘复生。
640_002.jpg

而这样的故事只不过是刘小军主任从医二十余年的其中一件,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每当看到患者脸上洋溢的笑容,能够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刘小军主任的内心也很幸福,纵使累点、苦点,又有何妨呢。“我很满足,对于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用心用爱 呵护备至
对于刚刚脱离ECMO的患者来说,他们的内心此时最脆弱,最渴望得到安慰,而这时,刘小军主任就会用一只手握着患者的手,另一只手抚摸患者的额头,不断鼓励着患者,对于昏迷中的患者来说,这一切就像是最后的稻草,刘小军主任就是他们坚强的依靠。



曾经一个年轻人被送进重症医学科抢救。联系家属的时候才发现亲人离开了,在生命垂危之际,连给这个年轻人买饭、送饭的人都没有。没有家人的关爱,一个年轻的生命显得渺小无力。但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在细微处,优在点滴中。医护人员吃饭的时候每人都自发的从自己饭里拨出一部分饭菜留给这位年轻人,每次看到他好好吃饭,慢慢恢复时,医护人员的内心是欣慰的。
我们对患者一定要用心用爱用智慧。”这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小军经常对医护团队说的话,也是科室的科风。重症医学科所有病人都是无陪护病人,当病人充满恐惧、迷茫时,医护团队都会及时安抚并给病人希望,一分治疗,九分护理,他们要给病人翻身、排痰、洗脸、梳头,事无巨细。他们把老人作为自己的老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对待,用爱温暖着患者的心。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科室成立了六个专科小组,包括呼吸机治疗小组、肠内营养小组、镇静镇痛小组、ECMO小组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专长,发挥各自的优势用智慧,满足不同重症患者需要。“未来我们还要成立更多的专科小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微信图片_20190213110856.jpg

临危受命 冲锋在前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刘小军的带领下,发展非常迅速,而在国家多次的重大疾病救治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作用。重症医学科就像是守护生命的“快速反应部队”,危难中显身手,他们随时待命,时刻准备着投入到与死神搏斗的战争中去, 2003年的非典、2006年的禽流感疫情、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汶川地震等,几乎每一次的公共事件爆发时,人们都避之不及想要远离疫情,但几乎每一次,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都是冲在第一线。为的是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尽快地回归生活与工作、重新绽放生命的精彩。“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担当,我们必须担起这副担子”。


基层帮扶 责任在肩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积极推进医联体工作,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贫困人群的医疗综合保障水平,2017年刘小军教授团队组建了河南省第一家以学科为基础的医疗联合体,2017年6月被台前县人民政府聘为河南省台前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长年对台前县人民医院的全面技术指导与帮扶,他亲身下基层义诊,挨家挨户去走访,走访了四百多个行政村, 面见了近1000名乡村医生,为1500余名贫困户进行免费体检。把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到台前县人民医院。使其各项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真正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我不保证所有的疾病都能在台前县人民医院得到救治,但我会用心去做”。

刘小军从医二十余年,一直坚守急危重症临床一线,在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带领重症医学团队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获患者一致好评,得到院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刘小军先后荣获郑州市“医德标兵”、河南省“中原健康卫士”、“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河南省重症医学学术带头人之一。重症医学科在刘小军的带领下取得了“河南省重症医学重点学科”、“体外膜肺氧合ECMO培训基地”“河南省重症护理专科资质培训基地”等资格。


能为更多的危重病人服务,解决危重病人更多的问题,是刘小军持之以恒的追求。把重症医学科打造成为全国重症的黄埔军校,是刘小军的愿景,同时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共同的目标。他们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在不断的前行,不知苦,不觉累,一切为了患者…

微信图片_20190213111318.jpg

本期编辑:郑进科 崔富宽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