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人民医院 孟令斌:用 “分龄安抚” 与 “三颗心”,暖透万千患儿家

  • 2025-10-29
  • |
  • 来源:河南公共频道健康同行
  • 浏览次数:1258次

“看见他就跟身上有魔力一样,走了还念叨着要找那个大个子叔叔看病。” 一位患儿家属提起孟令斌时,语气里满是信赖; 而护士长更是直言:“有家长评价说我们孩子从小在他这儿看,一换医生就不适应,就认他!”

“大个子叔叔”“有魔力的医生”,这些听起来像童话故事里的称呼,并非虚构,而是新野县人民医院普儿科副主任兼医务科副科长孟令斌的 “专属标签”。从医 15 年,他用精湛医术驱散病痛,用温柔耐心化解恐惧,成为万千家庭心中的 “定心丸”。

15 年儿科路,肩扛使命,为 “治愈家庭” 坚守

“2007 年我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2011 年通过招录进入新野县人民医院,从那时起就一直从事儿科专业,至今已有 15 年了。” 回忆起入行初心,孟令斌的目光格外坚定,“当时受很多前辈影响,看到他们早上上班,门诊能看到下午 2 点才下班,那种坚守的精神特别让我震撼。而且我知道,治愈一个孩子,就等于治愈一个家庭,这份责任感和成就感,深深吸引了我。”

带着这份初心,孟令斌在儿科领域深耕 15 载,总门诊量已约 10 万人次。在与万千患儿的相处中,他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 “儿科智慧”—— 懂得孩子看病时的恐惧,更知道如何化解这份不安。

成为孩子的朋友 用孩子的方法化解恐惧

“他安抚小孩特别有一套,我们平时都悄悄学他的优点。” 科室护师笑着说,“他有个分龄安抚法:一两岁的小朋友哭闹厉害,他会用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注意力,还会把听诊器先暖热再靠近孩子;三四岁的孩子懂事些,他就蹲下来跟孩子聊感兴趣的话题,减轻他们对检查的恐惧。”

孟令斌说:“跟孩子交流,我们平时会准备贴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得摸透他们的心思,也得懂家长的需求。” 正如他常跟同事说的:“孩子哭不是闹脾气,是怕未知。小朋友不怕了,检查才能顺利,家长也能更放心。”

这份懂得,不仅让孩子安心,更让家长踏实。“有时候我都说不清孩子具体啥情况,可一找孟主任,心里就特别稳。哪怕刚见到他,还没开始治,感觉孩子的状态都好了一半,我这当家长的焦虑劲儿也没了。” 一位家属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三颗心“沟通法则 以家长视角解焦虑

作为父亲,孟令斌更能共情家长的牵挂。他常说,跟家属沟通要靠 “三颗心”:“第一是同理心,家长的焦虑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得站在他们的角度想;第二是耐心,要不厌其烦地讲病情、讲治疗、讲预后,毕竟恐惧大多来自未知;第三是通俗心,别用专业术语,比如做血常规,就跟家长说好比打仗前派侦察兵,先搞清楚敌人是谁,这么一说,他们的情绪大多能平静下来。”

危急时刻“快准稳”:做患儿与家长的“兜底人”

儿科被称为 “哑科”,患儿不会清晰表达,家长急得团团转是常事。“经常遇到孩子发热抽搐的情况,家人又慌又乱,啥也说不清楚。” 护士长说,“这时候孟医生总能快速诊断、定好方案,不仅专业过硬,更是家长和患儿的‘兜底人’。”

谈及急危重症抢救的关键,孟令斌总结了三个字:“快、准、稳。快,就是争分夺秒抓黄金时间;准,靠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快速判断病情;稳,既要团队协作沉稳应对,也得安抚好家属的情绪。”

委屈与彷徨皆可渡:康复的笑脸是前行的光

15 年儿科路,并非一帆风顺。“儿科工作强度大,有时候值夜班通宵达旦,身心俱疲;还有时候病人病情不能立竿见影好转,会遇到家属的不理解、抱怨,心里也会委屈、彷徨。” 孟令斌坦言,支撑他走下去的,是那些温暖的瞬间:“看到孩子康复出院,听到他们出院时喊孟伯伯、孟医生,那种认可比啥都强,也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同事们也看在眼里:“孟医生特别有责任心,知道有些孩子要上学,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科室;除了门诊、病房,他还管科室质控,兼任医务科副科长,事儿再多,也都兢兢业业完成得很好。”

15年光阴,孟令斌从初入儿科的医生,成长为孩子们口中的“暖心叔叔”、家长信赖的 “靠谱专家”。他用专业守护孩子健康,用温情化解医患距离,这份对儿科事业的坚守,成了医者最美的散文诗。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