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张院长给我这一只新的耳朵,让我摆脱了自卑。” 当曾经沉默寡言的孩子露出灿烂笑容,河南整形美容医院院长张正文知道,自己手中的手术刀,不仅重塑了耳朵的形态,更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从医 30 余载,他以肋软骨为支架、钛丝为纽带,在方寸之间雕琢对称之美,用匠心与仁心为近万名小耳畸形患者圆了 “耳朵梦”。


耳畸形,是仅次于唇裂、腭裂的头面部常见畸形,却给无数家庭蒙上阴影。“来的时候耳朵就一点点,弟弟出车祸少了一只胳膊,儿子又这样……” 一位患者家属的哽咽里,藏着太多无奈。孩子因容貌自卑,“不太爱说话,和同学都疏远”,而贫困的家境更让他们一度想放弃治疗。

但张正文没有让这份希望熄灭。了解到家庭困境后,他主动提出全额赞助手术费用。“都不敢想象,这么大的事落到我们家身上了。” 术后,激动的家属忍不住行大礼致谢,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正是张正文 30 年坚守的动力。 他说,孩子有了正常的器官才有自信,有了自信才有笑容,为了这份笑容,再苦再累都值得。

耳再造,被称为整形外科的 “珠穆朗玛峰”—— 它是少有的四级高难度手术,耳廓结构复杂到包含十几个亚单位,“那些坑坑洼洼、高高低低都有名字,要仿出细节分明的耳朵,难度极大。” 张正文解释道。

为了让再造耳朵既安全又对称,他把 “精益求精” 刻进了每一台手术。术前反复设计,精确把控耳朵的长宽、高低;术中反复比对耳轮、对耳轮的位置,连最细微的弧度都不放过。“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就想静静地开刀,把手术做到越来越好,细节做到极致。” 这份专注,让他的手术不仅是 “修复”,更是 “重塑艺术”。

为了精进技术,2005 年接触到日本 Nagata 教授的 “直埋法” 后,他始终念念不忘。2018 年,他主动申请赴日学习,从细节处打磨技术,让手术效果更上一层楼。“手术前具体设计,保证形态对称;手术中专注细节,还原耳廓结构。” 他对技术的钻劲 “近乎偏执”,让无数患者重获 “新生耳朵”。


对张正文而言,耳再造从来不止是 “造耳朵”,更是 “造希望”。除了精湛的技术,他更关注患者的心灵重建。病房里,有专职人员定期做心理辅导;还会组织沙龙活动,让孩子们互相交流,“一看手术做完有耳朵了,他们立马彻彻底底改变了。”

这份大爱,更延伸到了公益领域。去年一年,他完成了 800 多台耳再造手术,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他定期奔赴成都、甘孜、阿坝、大凉山等地义诊,为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患者送去希望;“不仅是一个手术,更是一个家的希望。”


从医 30 余载,从初握手术刀的青涩到成为近万患者的 “耳再造守护者”,张正文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说:“我想把手术做得越来越好,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自信的笑容长大。” 这把手术刀,在他手中不仅是技术的载体,更是温暖的传递者 —— 以匠心雕琢形态,以仁心治愈心灵,这就是张正文,用 30 年坚守书写的医者答卷。

